探訪古鎮脈搏 追憶紅色經典




——走進熊口鎮紅軍街

潛江新聞網訊 名揚荊楚的紅軍街,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浴血奮斗的重要戰場,90余年過去,風骨尚存,英魂依舊,它像一位精神矍鑠的老者,佇立在熊口鎮,等待著今人前來對話。
踏上厚重的石板路,傳統的建筑風格和盤踞在路邊的老樹根將熊口鎮革命歷史的卷軸緩緩鋪開。
村臺錯落、人馬繁華,湖泊遍布的熊口鎮北可截斷長江要害,東能威逼武漢,歷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和豫鄂邊區革命根據地指揮中心便駐扎于此,賀龍、段德昌、廖漢生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也在這里留下鮮紅的戰斗印跡。

“后街”是這條由南向北貫穿整個熊口鎮道路的最初姓名,它全長500米,因土地革命時期,賀龍率紅軍戰斗、駐扎此地,遂改名紅軍街。作為重點革命遺跡,紅軍街里留存的紅軍領導機關及部隊駐扎舊址近50余處,這是紅軍深愛這片土地的見證,是熊口人民引以為傲的精神支柱,更是潛江的紅色寶藏。

各級政府、潛江人民和熊口人民從未忘卻紅軍戰士向死而生、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1983年潛江縣文物普查,將紅二軍團部、紅六軍軍部、紅三軍軍部等48處舊址公布為“潛江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11月,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漢生蒞臨熊口鎮視察工作時親筆為“紅軍街”題寫街名;199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將“熊口紅軍街”公布為“湖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將紅軍街內“紅二軍團部舊址、紅六軍軍部舊址”公布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洪流當中,參與歷史的人很多已經逝去,有的正在老去,正在失去記憶,但人類的傳承雋永深刻。隨著政府的高度重視、黨史學習教育不斷推進,紅軍街迎來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接班人。
“我們是浩口三小的老師,來紅軍街謁拜賀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斗根據地”“同學們,就是在這里,賀龍、周逸群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取得了湘鄂西革命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勝利以及第四次反圍剿的初步勝利……”這是近日各校組織師生前往紅軍街謁拜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戰斗足跡時的情景。他們走進紅軍街的紅二軍團部、紅三軍軍部舊址紀念館,沿著被磨去棱角的青石板路、斑駁陸離的梁柱,經過燦爛陽光照射的天井,傾聽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的英雄事跡,感受這片用鮮血染紅的土地的溫度。
告諸往而知來者。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歷經萬險千難,打下紅色江山。享受著靜好歲月的今人,力當傳承先烈風骨,銘記先烈遺志,堅定信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堅韌奮斗。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