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紅色足跡 追溯紅色記憶
——走進革命老區漁洋鎮拖船埠村

拖船埠遠眺

村莊舊貌換新顏 家門口變成風景區

紅色拖船埠 紅色搖籃

精心布展,銘記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

精心打磨,厚重的歷史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二十四烈士就義處

粉墻黛瓦,宛若水墨江南

寧靜的村莊,與霞同輝
潛江往東南20公里,便是漁洋鎮拖船埠村,著名革命老區村、歷史古街村、特色“口子村”,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
時光,磨平歲月的痕跡,卻也銘刻奮斗的歷史。
今天,當我們循著先輩的足跡,再次踏訪拖船埠,胸口依然澎湃,血液依舊沸騰,心中的信仰不熄,腳下前行的路不停。
這里,是紅色革命火種傳播地,星星之火從這里燃燒到荊楚大地
大革命時期,湖北中共黨員婁敏修奉董必武的指示,回到農村發展黨組織,拖船埠因厚重的人文歷史、豐富的物產資源、獨特的地理優勢,被選定為紅色革命火種傳播地。
因此,鑄就了潛、仙、監革命歷史上“八個第一”,即1924年7月潛江第一批共產黨員誕生,1924冬成立潛江第一個黨小組,1925年冬成立潛江第一個農民協會,1927年12月整編完成潛江境內整編的第一支正規軍——工農革命第五軍,1928年1月湘鄂西第一個邊區紅色政權——沔西區蘇維埃政府在拖船埠成立,1928年11月第一個中共潛江縣委在拖船埠“劉天昌”商號成立,1930年2月第一個潛江縣蘇維埃政府成立,1930年春開辦潛江第一所列寧小學。
這些紅色烙印使拖船埠成為了潛江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源地、湖北省重要的紅色搖籃地之一。
一大批先烈在這里拋頭顱、灑熱血,賀龍、錢瑛、廖詩權、胡幼松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下了光輝足跡,331名烈士獻出了寶貴生命。
今夕,雖時光荏苒,可榮光依舊,紅色精神永垂不朽,引領一輩輩潛江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這里,改天換日展新顏,美麗鄉村的故事精彩上演
小滿時節,風愈燥,日愈長,拖船埠的夏日充滿活力。
烈士紀念廣場、老街改造修復、村莊環境整治、水系連通工程等項目全面鋪開,讓原本靜謐的村莊熱鬧了起來。
今年,拖船埠村被省委組織部選定為省級美麗村莊建設試點。
用好紅色資源,打響紅色品牌,拖船埠村創建美麗鄉村之路并不盲從。
自項目啟動以來,公墓建設、道路建設、村標牌坊等工程基本完工,舊址修繕、庭院整治、水體連通、文化廣場等項目建設如火如荼。預計在7月1日前完成拖船埠革命舊址修復、革命烈士紀念碑新建、基礎工程建設、村莊環境整治等項目建設,向黨的百年華誕獻禮。
隨著一個個項目落地,村莊舊貌漸漸換了新顏,村民的生活也打開新篇章。
記者了解到,項目建成以后,將有利于挖掘拖船埠的歷史文化底蘊,極大改善革命老區和周邊生態環境,同時打造紅色教育、度假養生、農業觀光、水鄉泛舟、休閑垂釣、攝影寫真、觀鳥等有水鄉特色的紅色生態旅游景區,帶動地方旅游開發。
老區不老,一日新過一日,這是對曾在這浴血奮戰的無產階級革命先輩最好的禮敬。
行至傍晚,一輪夕陽斜照,石橋流水相映,村郭升起裊裊炊煙,既有山水田園的詩情畫意,更有撫平人心的人間煙火。
如今,看山河無恙,這和平盛世正如他們所愿。(來源:潛江日報)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