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惲代英
何功偉
王清珍在朝鮮期間拍攝的照片。
馬學禮(左一)和工人們交流。
徐本禹在貴州支教。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曾雅青 通訊員 湖小青
1922-2022,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00歲了。
百年來,共青團組織始終發揚“黨有號召、團有行動”的優良傳統,團結帶領廣大青年用青春和熱血書寫彪炳史冊的壯麗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需要依靠青年,也能成就青年。
在湖北共青團百年歷史中,一代又一代青年前赴后繼、勇當先鋒,奮進在民族復興的大道上。
青春作槳、夢想為帆,以更昂揚的斗志再出發,當好黨的得力助手和可靠后備軍。
建團百年之際,我們回望歷史,從湖北優秀青年的故事中汲取力量。
用青春的熱血投身愛國運動
1919年,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集中概括的五四精神,如燎原之火蔓延全國,也照亮了大批湖北愛國青年的前行路。
24歲的惲代英,時任武昌中華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前身)附中部主任,五四運動的消息首次在武漢報道后,惲代英與同學商議響應聲援北京。他們連夜起草愛國傳單,號召大家奮起抗爭,投身愛國運動。
那一年,從5月到6月,從學生到商人再到工人,武漢青年群體發起一場場示威游行、罷市罷工運動,掀起愛國熱潮。
1922年,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次年8月,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惲代英為團中央宣傳部長,負責創辦團中央機關刊物《中國青年》并擔任主編。
他在發刊辭中寫道,中國的唯一希望,便要靠這些還勃勃的有生氣的青年。
為引導、幫助青年,惲代英在《中國青年》上撰寫文章、通訊200余篇?!吨袊嗄辍烦蔀樵S多進步青年接觸并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途徑。
覺醒后的青年,為革命、為理想,不惜以生命為代價。
1940年,25歲的何功偉赴恩施任中共鄂西特委書記,1941年1月因叛徒出賣被捕。
在獄中,何功偉扛住所有威逼利誘,還賦詩填詞鼓舞戰友。他在《獄中歌聲》里慷慨陳詞:我只要一息尚存,誓為保衛真理而抗爭。
敵人將他的父親騙來監獄,告訴他,只要點一下頭就能回去。面對父親的勸說,何功偉仍不為所動,他寫下一封絕筆信——
“兒除慷慨就死外,絕無他途可循,為天地存正氣,為個人全人格,成仁取義,此正其時?!?/p>
被捕10個月后,何功偉慘遭殺害。
父親回去后,帶給兒媳一封何功偉偷偷寫下的信。信中,他依然牽掛革命事業,叮囑妻子教養好后代,繼續完成未竟的事業。
何功偉犧牲后,中共中央青委為他寫下挽聯:努力解放事業而遭殺害乃整個民族創痛;堅持革命立場至于殉節是全體青年楷模。
用青春的力量建設祖國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
現居孝感的巾幗英雄王清珍,當年作為衛生員隨部隊跨過鴨綠江時,才14歲。
1952年10月19日晚,黃繼光犧牲后遺體被送到后方,王清珍與另外3名衛生員一起,準備為他換上新軍裝。
當時氣溫極低,衣服上沾滿鮮血與泥土,無法脫下。王清珍和戰友不斷用熱水輕輕拍打黃繼光的遺體,將干硬的衣服分片熨軟再用剪刀剪開,這才把血衣脫下。
可是,黃繼光的遺體保持著雙臂高高舉起的姿勢,新軍裝無法穿上。王清珍只好用毛巾浸上熱水,幾個人輪流捂黃繼光的手臂。
三天三夜后,遺體僵硬的手臂才被捂熱變軟,王清珍小心翼翼地替他穿上一身新軍裝,向英雄致敬。
資料顯示,當年,全國有70余萬名青年報名參軍,保和平、衛祖國。
朝鮮戰爭后,經濟建設成為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目標。1955年,團中央發起“爭取做一個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和“為社會主義建設立功”活動。
這一時期,武漢工人馬學禮在機械行業大放異彩。
1957年,馬學禮作為優秀技術工人被派往蘇聯學習,學成后調入武漢重型機床廠。到武漢工作不久,工廠要加工一批滑枕,原有工藝流程強度大且效率低,原材料浪費嚴重。
馬學禮打算改進工藝,用蘇氏“套料刀”來加工,省時又省材料。他自己畫圖、找原料,反復試驗,終于成功造出一臺。
“套料刀”實際應用后效果非常好,加工一根滑枕用時從30多小時縮短到4小時。
1965年,馬學禮又將蘇式“套料刀”改造成高速“套料刀”,工效提高6倍。這一革新很快在全國推廣使用,“刀具大王”就此叫響全國。
就這樣,無數像王清珍、馬學禮一樣的青年緊密地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為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基礎。
青春燃燒的激情永不褪色
1979年,應城市楊河公社衛東大隊六房生產隊長楊小運22歲,怎樣完成每年4萬公斤的國家糧食定購任務,是他的心頭大事。
為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他嘗試著將250余畝田分給3個生產小組,1980年,第一次完成國家糧食定購任務。
眼見這一方法有實效,楊小運繼續推進改革。他將“分田到組”改進為“分田到戶”。到1981年夏天,全年糧食定購任務輕松完成,還向國家超賣萬斤糧。
楊小運的故事,是改革開放時期廣大青年的縮影。他們敢闖敢試、求真務實,成為打破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框框的排頭兵。
“希望工程”,是共青團團結引領青年先行先試開展貧困兒童救助的典型范例。
1989年10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第一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基金”,即希望工程。
在各級共青團積極推動下,這項公益活動得到社會各界廣泛響應。到1994年,希望工程接受捐款總額達3.85億元,救助規模達101.5萬名,新建希望小學749所。
學校有了,老師從哪里來?
在團組織的號召下,大批青年心懷大愛加入希望工程,奔赴貧困地區支教。
徐本禹,正是湖北支教青年的代表人物之一。
2003年,剛考上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的徐本禹,決定保留入學資格兩年,來到當時不通水、不通路、不通電的貴州省大方縣貓場鎮狗吊巖村為民小學義務支教。
在那里,他一周上6天課,每天上課8小時。兩年支教結束后,徐本禹還到貴州開展助學活動20余次。
讀研期間,徐本禹創辦紅杜鵑愛心社,為貴州20余所中小學建立圖書室,為貧困山區培訓400余名鄉村教師。
在他的幫助下,社會好心人為當地捐款捐物數百萬元,并新修10所希望小學(校舍),讓更多貧困兒童有學上。
山河巨變的40余年里,一代代青年隨著改革開放一起成長,他們為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而燃燒的青春激情,將永不褪色。
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
大國崛起,青年沖鋒陷陣義不容辭。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廣大青年緊跟黨的步伐,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歷史進程,讓青春之花絢麗綻放。
1980年出生的王碩威,是國產航母總體副總設計師。參加工作以來,先后經歷兩艘航母和部分海軍裝備第三代艦艇的研制工作。
作為“遼寧艦”電磁兼容設計的主要負責人,王碩威帶隊圓滿完成全部試驗內容,發現并解決了關鍵電磁兼容性問題,為“遼寧艦”順利交付作出重大貢獻。
中國夢,青春的夢。
2013年,團中央啟動“我的中國夢”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億萬青年參與其中,樹立起“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的人生追求。
2014年,24歲的程桔回到家鄉,從設計師“轉型”為崇陽縣大市村黨支部書記。她把工作經驗帶回鄉村,2年時間就讓大市村成為咸寧首批成功出列的貧困村之一。
在程桔心中,鄉村振興是“大文章”,她愿意在最美的年華扎根鄉村,帶領鄉親們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美好夢想,不負韶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在團組織的號召下,廣大青年堅守陣地,成為疫情防控戰場上的沖鋒軍。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心內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周寧,工作期間不幸感染,痊愈后撰寫治療日記,為1520萬網絡讀者講授防疫知識。
中建三局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團隊,10余個晝夜奮戰不休,高質量完成面積近11.4萬平方米、病床2600張的“兩山”醫院項目。
武漢市江夏區藏龍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甘如意,騎行300公里逆行返崗,只為盡到醫務人員職責。
快遞小哥汪勇,帶領志愿者司機團隊義務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并搭建起應急餐食免費配送網絡,為白衣天使解決后顧之憂。
……
他們,就是當代湖北青年的樣子。
青春與時代相輝映,青年與祖國共奮進。喜迎建團百年之際,廣大湖北青年定將持續響應團組織號召,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人的關懷與囑托,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爭取跑出當代青年的最好成績。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